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

人生哲思:靜思語選集 l 【布施的真義与付出的精神】

【布施】

布施的真義

  • 「布施如播種,以歡喜心滋潤種子,才會發芽。」

  • 「以『布施』轉慳貪;以『慈悲』轉瞋恨;以『智慧』轉愚癡。」

  • 「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,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。」

  • 「施比受更有福。」

  • 「布施不一定要有錢,但一定要有心。」

布施的智慧

  • 「當我們幫助、布施予人時,要像走路一樣,前腳走、後腳放,即使做再多好事,也要如手畫虛空,畫過無痕。」

  • 「寧可布施五分鐘等人,勿欠人一分鐘。」

  • 【布施就是修福】
    「錢財,若捨不得用而存在金庫做守財奴,就與窮人沒有兩樣;但是如果用得不當也會有害身心,甚至禍國殃民。若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,則是修福積德的大好機會。」


【付出】

付出的精神

  • 【歡喜付出】
    「要做菩薩,就要發恆常心。菩薩決不把『付出』當成苦事,而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。」

  • 【人生的創造者】
    「每天無所事事,是人生的消費者;積極付出,才是人生創造者。什麼都沒做,就是空過的人生;若能不斷付出利益人群,就是大好的人生。」

  • 「人間多苦難,需要有愛心的人發願付出,人生能無所求地付出,最是輕安自在。」

付出的實踐

  • 【踏實的付出】
    「人生最踏實的事,是今日此時有多少力量就儘快付出--利益人群、造福社會。」

  • 【付出不求回報】
    「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,將會招來煩惱;所以,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,則非但沒有功德,反增煩惱業。」

  • 「問心無愧心最安,能夠付出、能助人救人,最是快樂。」

  • 「身體生來就是要為人服務,若無盡心盡力付出,就白養身體一生了。」

付出的價值

  • 「能救人的人叫作菩薩。把握一日的付出,即是一日的菩薩。」

  • 「人生的命運,並不是說我來求佛菩薩就能有所得;最實在能得到的就是『我怎麼做就能怎麼得!』」

  • 「有能力去幫助他人,是值得慶幸的。」

  • 「能為別人服務,比被服務的人更有福。」


【菩薩道】

菩薩的精神

  • 【拾己為人】
    「佛教的真正精神在於不為自己,一切只為眾生求安樂,寧可拾己,以自己的犧牲使他人得到安樂。」

  • 【惟慧是業】
    「菩薩之情廣大無邊際,能包容宇宙,能無限量地愛一切眾生,絲毫不求眾生的回報。菩薩常念知足、安貧樂道,所追求的只是智慧,所以說『惟慧是業』--依智慧而行動,這是凡夫與菩薩不同的地方。」

如何成就菩薩道

  • 【發揮良知良能】
    「人人都有佛性,只要能發揮良知良能,沒有一個人不能去救人、去造福人群;這分救人之心,就是菩薩心。」

  • 【如何成就道業?】
    「欲成就菩薩道業,必須擁有不畏心勞、不懼身苦的精神毅力,勇往直前,方能達成。」

  • 【真菩薩】
    「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,真正的菩薩能做事、能說話、能吃飯,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。」

  • 【普愛天下】
    「以佛陀普愛天下眾生之心為己心。佛陀能為一切眾生犧牲,我們也能為濟助眾生的志業不惜辛勞付出。」

無條件的奉獻

  • 【無條件地奉獻】
    「愛不是要求對方,而是要由自身付出,無條件地奉獻,做到事事圓滿。」

  • 「以奉獻的心做事,會愈做愈歡喜;以職業態度做事,就難以擺脫煩惱與倦怠。」


【實踐指引】

✅ 布施:以歡喜心付出,不執著回報。
✅ 付出:把握當下,有多少力就盡多少力。
✅ 菩薩道:學習無私奉獻,利益眾生。
✅ 心態:以奉獻心做事,而非職業心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第六天行程:Darul Ridzuan博物馆|Wat Puthanimittam泰国佛寺

2025年慢游怡保之旅:第六天行程全记录 | 旅行日记 第六天行程 怡保文化探索 历史博物馆、泰国佛寺与地道美食之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