峇眼巴碩,
這个无名的小漁村,對許多大城市的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.所以当我的朋友问我家乡在那里时,通常都会向他们说我是安顺人(Anson/Teluk Intan)/或峇眼拿督(Bagan Datoh)人,省缺了向他们解释的麻烦.它是下霹靂區八大漁村之一,即半港(Hutan Melintang),四條港(Bagan Parit Empat)、峇眼巴碩(Bagan Pasir Laut)、雙呂拔(Bagan Lipas)、雙呂江(Bagan Sungai Belukang)、雙怡杖(Bagan Sungai Tiang)、雙武隆(Bagan Sungai Burong)及峇眼拿督(Bagan Datok)。
这渔村在百年前建村,如果根据获得政府臨時地契年份开始算起,從1938年開始至今,本村已经有81年了。当时都是荒无人烟一片荒芜,前辈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,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了这个淳朴的村落。早期的前辈们,也曾经历过日本军时代那段惨无人道的日子,整天过着提心吊胆,东躲西藏艰苦的生活。居民们都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。生活清苦,而多数的村民也有养猪,养鸡或养鸭,自供自给也可补贴生活。当时的人都是大家族,所有的兄弟都住在一起。家里的一切日常生活所需,办喜庆,无论任何大小事都有长者(一家之主)做决定,家庭成员的生活费(零用钱)都由一家之主分配包括已婚者。所以在当时都是煮大埚饭,就是用大的埚来煮饭供一家人食用。
当时生活环境非常艰辛,大小事情都靠双手劳力去做.而且并无水电的供应,全村共用一个水喉,所以村民们清晨五,六点早便要起身去挑水,这已是每天必须做的日常工作.煤气,电饭煲煮饭这名字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.家里用来煮食用的都是居民们辛辛苦苦,汗流浃背所砍伐的木柴.过程是首先去森林里砍伐树木,用船只运回,停泊在桥旁,再把一根根的木扛在肩膀搬回家.搬回家后在用锯子锯成一段段,过后用斧头将它劈成一片片,把它堆放在一起.让它曬干后,方可使用.早期的家庭妇女煮饭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是一件轻松简单的工作,洗了米,放水,按电源,就等它熟便可以了,它可要考究工夫呢!火候要拿捏的准,不然饭不是焦灼便是不够熟.
所谓的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.我肯定是那位幸福的乘凉者.
目前本村共有170戶人家,約有1200人.全是华裔,居民以福建人居多,也有潮洲人。村里的年轻人不多见,都到城市发展了,留下的多是老一辈与小孩。
邻村的马来同胞都喜欢来这里的咖啡店喝茶,买日常用品.村虽小但有四间咖啡店,两间杂货店.居民们都喜欢聚在咖啡店喝茶聊天,打打麻将以消磨时间.所有的村民都能和睦相处,偶尔也会有磨擦,就当那是寧静,单调的渔村生活中的另一种情趣吧.
渔民都在凌晨出海捕鱼,在出海的渔船未归来之前,渔村都显得特別恬静.有人趁著空档,补起鱼网来,也有的,在沿海的寺庙吹海风,享受着寧靜的一刻。下午时刻,渔船陆陆续续回港。漁寮处便开始忙碌起来。邻村的村民与外地人都爱来购买鱼虾,因为价廉又新鲜。
停泊在河岸边的黄色漁船,和沿河而建的高腳木屋景觀,猶如一幅畫,美麗樸實,寧靜而優美。当你站立在岸边的木桥上,当海风徐徐吹来,給人一种遠離塵囂的舒適感。
早期的前辈们,不管大人小孩都得清晨便起身去挑水.还队盛水呢.不过现在以经不可能再见到这情景了.
将劈好的木材堆放在一起
峇眼巴碩华小 - 邻村的小孩都在这里求学
公共停车场所
海边的小庙云仙寺庙 - 村民闲暇时喜欢在这儿闲聊,休憩吹海风
仙寺庙旁-有一条摇摇晃晃的窄小木桥
回航靠岸的渔船-畫面如此寧靜而優美,令人感到舒畅无比
当你一进村子里便会看到一间间锌板塔成的私人停车房
阿贵的杂货店-它是村子其中之一间杂货店.我两岁的小孙子每天时间到了都会垃着你的手说"阿公,阿贵"heo"(福建话-那里)".如果不带他去便呱呱大哭起来.
渔民出海捕鱼时,漁村的小巷小桥都显得特別恬静
早期的煮食的灶炉
用来存储水的瓮,目前仍然有使用着。当时有些村民的家都有大水池,但自家家户户有自来水供应后,居于安全理由大多的水池都被毁掉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